书架
重生大明万岁爷
导航

第六百七十八章 不上学税赋加倍(二更)

【第1/2页】

适龄孩子不上学,这是个问题。

朱允炆走访过民间,农家一些孩子五岁就已经跟在父母背后下地干活了,烧火做饭更是不在话下,七八岁的孩子劈柴、挑水干力气活的也不再少数,十二三岁被当做主要劳力,开始挑大梁的也多。

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绝不是一句玩笑话,而是汗流浃背,吃力生活的现实。

哪里像是后世的孩子,十七八岁还没吃过苦,提十斤大米走几十步就气喘吁吁,人家十五六岁早就扛着一百多斤的大米、麦子健步如飞了。

可因如此,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做学问的料,学几年耽误事不说,到头来也没啥用,不如安心在地里刨食,加上一些家里劳力缺少,宁愿摁着孩子在家干活,也不想让其上学堂。

孙举文说的现象,不是个别的,而是普遍的,几乎每一地都有。

朱允炆看向解缙。

解缙站出来说道“按照洪武时期太祖规制,办理社学,启迪民智,宽松为主,只要百姓愿意送孩子进来,那就收入,不设条件。至于百姓不送孩子来,怕是有各自难处,朝廷不宜干涉过多。”

杨士奇有些担忧“有些百姓家中明明没多少困难,家境也过得去,却因认识不足,阻碍孩子进学,朝廷若不作干涉,岂不是难推教育于百姓?”

解缙皱眉,反过来问“难不成要朝廷颁布条令,强制适龄孩子入社学?”

杨士奇迟疑了点,严肃地说“若有必要,可以。”

朱允炆抬手止住了两人争论,知道明代成化年间的杨继宗曾在地方大兴社学,设下一条规矩

有八岁不就学者,罚其父兄。

但那只是地方规矩,不是朝廷的,仅限于杨继宗当年管理的嘉兴。

杨继宗如此做的结果是师儒竟劝,文教大兴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相关小说推荐

1长安春

长安春

历史连载157万字

作者:盐放少许

简介:最是难忘长安春,那年今日风归尘,此去别离空余恨,片片柳絮祭芳魂。现代好青年柳逸,正在思索着是带奔现女孩开房呢,还是先吃饭时,飞来横祸被打进了隋朝,迎接他的将是什么?是财富还是权力?他的奔现女孩又去了何方?这一切是命运的安排,还是时空的错乱?敬请观看盐放…